关灯 字号:小

第六百九十三章 下海
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
一秒记住【爱阅】aiyue365.org,更新快,无弹窗!


    至于朱永扬,他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儿。
    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儿上,别人误会他是李言诚的人,那问题还不大,可如果是比较大的,或者是重要的事情上,他是坚决不敢随便默认的。
    只有他自己知道,在外边...
    晨光食堂的槐树下,新一批树洞纸条被整理出来。风穿过枝叶,吹动那些薄薄的纸片,像无数只欲言又止的手在轻轻招摇。李言诚蹲在木箱前,一寸寸翻看昨夜塞进来的字条,指尖沾了露水,凉得发麻。
    一张泛黄信纸滑落出来,字迹歪斜却用力:
    >“我儿子昨天回来了。五年没见,他跪在我面前哭。我说我不怪你,可我心里空得很。我想恨,又怕一恨就再也拉不住他了。小李医生,你说……我还能做个父亲吗?”
    李言诚把纸条贴在胸口,闭上眼。他知道这字是谁写的??老吴头,城南废品站旁独居的老汉。五年前,他儿子因参与斗殴致人重伤入狱,老人从此不再提名字,连户口本都锁进了柜底。可就在三天前,阿强送餐时撞见他在巷口徘徊,手里攥着半块冷馒头,说是“顺路看看街口有没有熟人”。
    他将纸条收进档案盒,在笔记本上记下:“老吴头,需家访,心理支持介入。”笔尖顿了顿,又添一句:“避免标签化‘悔过’叙事,关注父子关系重建中的沉默张力。”
    太阳升到屋檐三分高时,林小满推着改装后的流动餐车回来,车轮压过石子路发出咯吱声响。她跳下车,额前汗湿的碎发贴在皮肤上,手里拎着一只瘪掉的氧气袋。
    “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借的,”她喘着气说,“昨晚那个哮喘发作的小孩家里连电风扇都没有,屋里闷得像蒸笼。他妈抱着孩子跑了两公里才找到我们。”
    李言诚接过氧气袋检查接口:“联系社区空调捐赠项目了吗?”
    “打了三个电话,都说今年额度满了。”林小满冷笑,“倒是有个慈善基金会表示愿意捐十台,条件是拍宣传片,主题叫《绝望母亲的眼泪照亮公益之路》。”
    “拒绝了吧。”
    “当然。但我怕下次他们真病重了,我们撑不住。”她的声音低下去,“昨天晚上,孩子醒过来第一句话是‘妈妈,我是不是快死了?’一个七岁的孩子……怎么会问这种问题?”
    李言诚没说话,只是走进厨房,从保温箱里取出一份温热的南瓜粥,装进密封盒递给她:“再去一趟吧,顺便帮我带这个。告诉他,死亡不是终点,遗忘才是。而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,都是为了让人不被忘记。”
    林小满点点头,转身又要走。
    “等等。”他叫住她,“穿件外套。你知道有多少人等着看你倒下吗?包括那些嘴上说着支持的人。”
    她回头笑了笑,那笑容轻得像一片落叶:“我知道。所以我不能倒。我不是为他们活着的。”
    正午时分,程怀古拄着拐杖来到需求墙前,戴着老花镜逐条阅读便签。他的手指在一排字迹模糊的请求上停住:
    >“我是纺织厂退休的赵姨,眼睛越来越不好使。谁会用缝纫机?我想给楼下瘫痪的小孙女做条厚点的裤子,冬天她总说腿冷。”
    他摘下眼镜,摸出钢笔,在旁边空白处写下:“明日九点,缝纫互助小组成立,请有经验者前来报到。”然后撕下一张红纸,贴在上方,画了个小小的太阳。
    下午三点,六位老太太围坐在食堂后院的长桌边,脚踩老式蝴蝶牌缝纫机,咔嗒咔嗒的声音如同旧时光的节拍器。她们一边缝布料,一边聊起年轻时在国营厂里抢机位的日子,笑声震落了槐花。
    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得入神,忽然喊道:“奶奶!你缝的是兔子耳朵吗?”
    “傻丫头,这是加绒护膝!”老太太笑着拧她脸蛋,“等做好了第一个给你穿!”
    程怀古坐在阴凉处喝茶,眼角微颤。他曾是市总工会副主席,一辈子讲政策、念文件,直到退休后中风偏瘫,才第一次被人以“需要”的姿态对待??不是施舍,而是真实地被请求:“程伯,您懂电路吗?我家灯老闪。”“程叔,能不能帮我写封给儿子的信?我不识字。”
    那种“被需要”的感觉,比任何荣誉证书都更让他觉得自己还活着。
    傍晚六点,王德海带着配送队完成最后一趟送餐归来。十五辆电动车整齐排列在院中,车身漆面上“晨光”二字已被雨水冲刷得略显斑驳,但红色背心依旧鲜亮如初。
    “今天南区新增两个独居老人登记用餐。”他在例会上汇报,“其中一位是聋哑人,我们正在学手语basics,明天请特教学校的老师来培训。”
    林小满翻开记录本补充:“还有三位慢性病患者提出希望定期监测血压血糖,建议增设每周一次的‘健康守门人’服务。”
    “人力够吗?”有人问。
    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。
    阿强猛地站起来:“那就再招志愿者!高校社团、退休医护、甚至失业青年??只要愿意干实事,我们都欢迎!”
    “问题是培训和管理。”程怀古缓缓开口,“理想不能靠激情维持。我们需要制度,但又不能变成bureaucracy(官僚机构)。”
    李言诚抬头看向窗外渐暗的天色:“我们可以建‘成长档案’。每个志愿者从基础服务做起,逐步参与决策、策划、应急响应。晋升标准不是资历,而是共情能力和服务反馈。”
    “听起来像公司KPI。”林小满皱眉。
    “但它考核的不是效率,而是温度。”李言诚认真道,“比如,你陪一位孤寡老人聊天四十分钟,系统不会打分;但如果你发现他三天没开火、主动联系巡诊员,这条记录就会被标记为‘觉察性关怀’,计入成长路径。”
    众人若有所思。
    “我同意。”程怀古点头,“我们要建立一种新型组织文化:既专业,又柔软;既有结构,又不失人性。”
    会议结束已是深夜。李言诚独自留在办公室,打开电脑撰写《晨光共同体建设白皮书》初稿。屏幕幽光映着他疲惫的脸,键盘敲击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。
    突然,微信弹出一条消息:
    【匿名用户】:你们真的以为自己在救人吗?现实是冰冷的。没有财政拨款,没有编制保障,你们不过是一群自我感动的乌合之众。等热情耗尽,一切都会崩塌。
    他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,手指悬在键盘上方。
    然后,他截图保存,放入“舆情归档”文件夹,命名为:“20250417-外部质疑-编号043”。
    接着回复了一句:
    “你说得对。我们确实无法拯救所有人。但我们至少可以让一个人今天吃得上热饭,让另一个人今晚不再独自哭泣。如果你也曾感受过这样的温暖,请别急着否定它。”
    发送完毕,他关掉手机,起身走到树洞前。
    里面静静躺着一张新纸条,蓝墨水写着:
    >“我是市二院实习医生。上周跟你们一起去群租房义诊,看到那个吐血的女人拉着女儿的手说‘对不起拖累了你’,我哭了。我在医院三年,没见过主治医师多看一眼没医保的病人。我想申请成为你们的兼职医疗志愿者。可以吗?”
    李言诚轻轻抽出这张纸,夹进白皮书第一页。
    第二天清晨,市政府办公厅派人送来一份函件:经多方评估,“晨光”模式被列为“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”,拟推荐参评全省民生十大品牌项目,并邀请李言诚出席下周的专题座谈会。
    随函附有一张支票??二十万元专项扶持资金,用途不限。
    消息传开,食堂里一片欢腾。
    唯有程怀古坐在角落抽烟,眉头紧锁。
    “怎么了?”李言诚递给他一杯茶。
    “钱来了,麻烦也会跟着来。”他吐出口烟雾,“他们会要求报表、审计、绩效指标。然后就是考核、评比、宣传任务。最后,我们会被套进一套新的体制里,只不过这次穿的是‘先进典型’的外衣。”
    “我知道。”李言诚望着院子里奔跑的孩子们,“但我们也不能拒绝帮助。这笔钱能买十台制氧机,能让三十个孩子暑期参加兴趣班,能让餐车全年无休运转。”
    “那就接受,但设边界。”程怀古掐灭烟头,“资金使用决策权仍在议事会;所有数据公开透明;拒绝任何形式的形象包装或政治站台。”
    “我同意。”
    两人击掌为誓。
    当天下午,他们在食堂门口挂出公告板:
    >**关于政府扶持资金使用的公开声明**
    >
    >1.所有钱款用于直接服务群体,不设行政经费;
    >2.每月公示收支明细,接受公众监督;
    >3.成立由受助者代表、志愿者、专业人士组成的三方监管小组;
    >4.拒绝一切附加条件,保持独立运作原则。
    公告下方,贴满了居民的手写签名。
    第三日,市电视台记者前来拍摄纪录片。导演提出想拍一段“感人场景”:让李言诚蹲下为一位残疾老人系鞋带,配上旁白“仁医俯身,大爱无声”。
    “不行。”李言诚坚决拒绝,“我不是来做表演的。你要拍,就拍真实的??送餐路上摔了一跤饭盒洒了,大家怎么重新做饭;志愿者吵架后又握手言和;一个曾经冷漠的邻居如今主动帮人取药。”
    记者愣住,良久才点头:“你说得对。我们以前总想制造眼泪,却忘了真实本身就足够动人。”
    一周后,节目播出,标题改为《**他们不做英雄,只做邻居**》。镜头里没有悲情音乐,没有煽情解说,只有清晨蒸腾的热气、雨中骑行的身影、孩子在需求墙上贴出“我想学画画”的纸条、老人颤抖着写下“谢谢你记得我的生日”。
    收视率意外破三。
    舆论风向悄然转变。
    有网友留言:“原来善良不需要聚光灯,它本来就在人间。”
    也有批评声音:“过度美化民间组织,忽视制度缺位的根本问题。”
    李言诚照例未作回应。他在值班日志上写道:
    >“今天我们修好了厨房漏水的水管。不是什么大事,但整整花了四个小时。老陈师傅说:‘慢工出细活,就像你们做的事,急不得。’
    >
    >是啊,我们修的不只是水管,还有那些断裂的信任、破损的关系、被忽略的生命。
    >
    >这世界从来不缺宏大的改革宣言,缺的是肯弯腰拧紧一颗螺丝的人。”
    五月末的一个黄昏,暴雨突至。闪电划破天际,雷声滚滚而来。餐车被困在返程途中,轮胎陷进泥坑。
    李言诚和阿强冒雨推车,浑身湿透。对讲机传来林小满焦急的声音:“前面桥洞积水太深,绕道也不行!三位老人等着降压药!”
    “抄近路!”李言诚抹了把脸上的雨水,“走老棉纺厂区那条废弃铁路线!”
    他们抬着医药箱徒步穿越荒草丛生的铁轨,脚下碎石打滑,头顶电光闪烁。途中,阿强一脚踩空扭伤脚踝,咬牙坚持前行。
    抵达最后一个站点时,已是深夜十一点。那位患高血压的老太太哆嗦着手接过药片,忽然抓住李言诚的胳膊:“你们真是菩萨派来的吧?”
    “不是菩萨。”他喘着气回答,“是我们答应过要来的。”
    回到食堂,两人瘫坐在门槛上,衣服滴水成洼。阿强忽然笑了:“你说咱们图啥呢?”
    “不图啥。”李言诚望着屋檐下的雨帘,“就是觉得,如果哪天我们不来,有人会失望。这就够了。”
    六月初,“晨光素面”终于以非营利形式上线本地外卖平台。菜单极简:清汤阳春面8元,雪菜肉丝面10元,全收入用于补贴困难家庭用餐。
    不出三天,订单爆满。许多顾客备注:“多打一碗,送给隔壁独居爷爷。”“我自己不吃,送给环卫工阿姨。”
    最让人动容的一条留言是:
    >“我妈癌症晚期,吃不下东西。但她尝了一口你们的阳春面,说‘这味道像小时候爸爸做的’。她笑了。谢谢你们,让我再看见她笑一次。”
    李言诚读完,默默下单了一份面,送到那位顾客家门口。
    夏日来临,槐花谢尽,绿荫浓密。需求墙上出现了新的纸条:
    >“我会修自行车,每周六上午在食堂门口摆摊,免费服务。”
    >“我刚找到工作,想每月捐200元,不知道能不能帮上忙。”
    >“我能教拼音,晚上七点在家,欢迎来找我。”
    而树洞里,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写下:
    >“今天老师表扬我了。”
    >“我和同桌和好了。”
    >“我也想当志愿者。”
    某日清晨,李言诚打开档案柜,准备整理本月纸条。忽然发现最底层藏着一本手工装订的小册子,封面写着《晨光日记??小宇的第一百天》。
    翻开第一页:
    >“第一天:我还是不敢说话。但他们给了我一件红背心,说穿上就是一家人。我不知道什么叫家人,但那天晚上,我把它抱在怀里睡着了。”
    >“第三十天:我学会了煮粥。林姐姐说火候刚好。我觉得自己好像有点用。”
    >“第七十五天:我带弟弟去了树洞。他写了字。他笑了。我哭了。”
    >“第一百天:今天我去福利院做志愿者。有个小女孩问我:‘哥哥,你会一直来吗?’我说:‘只要你还需要我,我就在。’那一刻,我觉得我可以活下去了。”
    李言诚合上册子,久久伫立。
    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,落在“晨光”二字的牌匾上,金光流转。
    他知道,这条路还很长,会有更多质疑、风雨、疲惫与挣扎。
    但他也明白,有些火焰一旦点燃,就不会轻易熄灭。
    因为它不在别处,就在每一个愿意为他人蹲下身去的人心中。
    在这片土地上,总有人选择相信:微光汇聚,亦可燎原。
章节报错(免登陆)
验证码: 提交关闭
猜你喜欢: 九阳天帝 真千金被赶烂尾楼,邻居全是诡! 穿成七零寡妇,我靠商超带飞全家 抱歉,我也是皇帝! 修仙:我真没想当舔狗! 赌痴开天 曼联王储,但不会踢球 归流 天崩开局:伪装神女我赢麻了 厨神也要做作业[美食] 无限恐怖:开局复制罗莉气晕郑咤 七零娇妻萌宠在手,随军护家无忧 说好组一辈子乐队,龙族什么鬼 这倒霉太棒了 开局寄生邪神!萌主她总是扑克脸 御兽从契约一条龙开始 身为魔法师的我来到武道世界 万法归一:开局我就成仙了 胎穿后我掌管全家气运